我們需要知道神的真理,並且行在其間。神可以加添我們信心來倚靠祂,卻不能強迫我們信靠;神能賜我們力量來遵行祂的旨意,卻不能代替我們順服祂。
經文:詩篇25篇1-7節
證道:劉光啟牧師
記錄:楊可玉姊妹
今天要與大家一同思想詩篇25篇的前面幾節。在和合本聖經中,本篇標題寫著「大衛的詩」。研究學者提到,詩篇的標題並非詩人自己標註,而是編者在編輯時為詩歌下的標。“For/belong to David”,可能是大衛本人所寫,也可能是某人寫來獻給大衛的,又或者,大衛在此只是用來代表皇室而已。
就算確定大衛本人所寫,我們對當時的情境仍缺乏了解,而這正是讀詩篇的特別之處。其他經卷通常已知作者是誰,特別保羅書信的寫作背景,許多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有所認識。這些在詩篇中佚失的資訊,就像我們唱詩歌時產生共鳴,卻不曉得詩歌創作背後的故事,但它仍然為主所用。
詩人在第1節裡首先這樣禱告:「耶和華啊,我的心仰望你。」向神舉起自己的心,意味著詩人渴望向神禱告並聽到回應。2-3節說:「我的神啊,我素來倚靠你;求你不要叫我羞愧,不要叫我的仇敵向我誇勝。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;惟有那無故行奸詐的必要羞愧。」詩人提到「我的仇敵」,若是大衛所作,我們必定有所聯想,是年少時那個追殺他的掃羅?還是為爭奪王位而叛變的押沙龍?是落難流亡時遭遇的咒罵?或是他一生中處心積慮要吞滅他的外邦敵人?
詩人強調仇敵的惡行惡狀,我想,大概不會有人把這樣的經文當作金句或聖經寶藏來背誦。我們甚至反而產生疑惑,聖經裡不是說要愛你的仇敵,為逼迫你的禱告嗎?但另一方面,詩人所寫也成為神對我們啟示的話語。事實上,詩篇中沒有哪一篇純粹是咒詛,這裡只是表達了詩人的心情轉折,在古代近東地區,報血仇被視為社會慣例,冤冤相報,而眾人皆不以為怪。
詩人面對苦楚與攻擊,從過往看到敵人的惡行惡狀,到現在能把眼光回轉到神的身上,相信神是最後審判者,交出報仇的主權,而不是自己去動手。這中間的結果不同,態度也不同。
當詩人從仇敵與環境的惡劣轉而專注神時,他求神「不要叫我羞愧」。我們要來思想的是,何謂羞愧?又是甚麼讓人羞愧?是名落孫山?事業受挫?還是人生的打擊、低谷、意外?這些都是人生的一部分,沒有人可以永不面對失敗,但說到羞愧,該從誰的角度來看呢?
詩人求神讓他在敵人面前誇勝,相信不是賭一口氣而已,乃是將眼光從地上轉移到天上,最後站在神的審判台前時,能夠坦然無懼。我們或許不曾遭受攻擊,沒有利益糾葛,但我們都面對相同的仇敵撒旦,牠叫我們彼此不合、離棄上帝、敵擋基督。
詩人強調「凡等候你的必不羞愧」,等候表示某些事還沒發生,心中有個盼望,並且相信某事將會成就。好比我今早搭火車,站在月台上等候,因為我相信火車會來,它會載我到達目的地。某些事情不像火車有時刻表,但神透過聖經對我們說話,因此詩人的等候並非漫無目標,他相信並期待看見神的作為。
從4-7節看見,詩人在等待三件事。「耶和華啊,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,將你的路教訓我!」人生需要道路與出路,神的道、神的路,是以祂為主,若想走「我的道、我的路」,需要的時候才來尋求,那就跟到廟裡求籤無異了。
「求你以你的真理引導我,教訓我」,是求神讓人有智慧去判斷、採取行動。我們需要知道神的真理,並且行在其間。神可以加添我們信心來倚靠祂,卻不能強迫我們信靠;神能賜我們力量來遵行祂的旨意,卻不能代替我們順服祂。「因為你是救我的神。我終日等候你。」詩人相信神不會棄他於不顧,神是信實慈愛的。
第6節說:「耶和華啊,求你記念你的憐憫和慈愛,因為這是亙古以來所常有的。」「憐憫」與「慈愛」是對愛從兩方面所作的描述。在希伯來文中,憐憫(רַחֲמִים)一詞從子宮(רֶחֶם)而來,表達深切的情感。慈愛(חסד)意味著在意志上信實而始終如一,是一種委身,好像在婚禮中新人的誓約,不論貧賤富貴、疾病健康,我都願意愛護你、尊重你、扶助你,直到死亡將你我分離。
神也用這樣的深情、用立約的愛來愛祂的子民。當百姓在埃及受到困苦,神就用各樣的災害讓法老不得不鬆手,並且以大能保守他們來到西乃山。在那裡,神吩咐十條誡命,但百姓卻在摩西上山的短短一個半月中造起金牛犢。這便好像結婚才一個半月,就發現對方出軌,是否該快刀斬亂麻,擺脫這個見異思遷的傢伙?
震怒的神藉著利未人把為首作惡的除掉,雖然摩西自願代替百姓受罰,神卻讓他知道自己不能也不配。然而到了出埃及記34章6-7節,神這樣宣告:「耶和華,耶和華,是有憐憫(רַחֲמִים)有恩典的神,不輕易發怒,並有豐盛的慈愛(חסד)和誠實,為千萬人存留慈愛,赦免罪孽、過犯,和罪惡,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,必追討他的罪,自父及子,直到三、四代。」讀到最後幾句,我們可能覺得神易怒難惹,不過這段話的重點在前面,神再次強調祂有憐憫且慈愛,祂用立約之愛來愛這些百姓,主動修復破碎的關係,帶他們進到應許之路。
詩人的最後一個祈求,是神愛的另一種呈現。第7節說:「求你不要記念我幼年的罪愆和我的過犯;耶和華啊,求你因你的恩惠,按你的慈愛記念我。」詩人提到「不要記念」,又說求祢「記念」;求神記得祂慈愛守約有憐憫,要神忘記自己的罪和過犯。難道詩人竟如此大膽,要求神選擇性記憶?
其實,不要記念並非忘記,而是意志的決定,神決意、願意赦免你的罪。詩人特別提到幼年的罪愆,我們雖在信主時已經認罪得蒙赦免,但仍要認清罪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影響力。
曾有一位旅居美國的作者在他的書中提到,他和妻子決定把客廳裡十年沒動過的大地毯換掉,在割開撕裂(黏在地上的)舊地毯時,他們驚訝地發現,雖然多年來勤於清潔,底下仍然存留許多黑點與污漬。想到過往無數次在地毯上坐著、躺著的各種畫面,突然一陣反胃。當發現真相時,所帶來的結果往往讓人驚訝。
有時我們的生命就如地毯,外在光鮮亮麗,內在卻受到幼年的罪愆、習慣的錯誤思想所影響,好像掉落的屑屑進到心中,不容易察覺。雖然相信耶穌赦免我們的罪,天然的罪性仍然有其影響力。
第7節隨後又說:「耶和華啊,求你因你的恩惠,按你的慈愛記念我。」神的恩惠亙古常有,而我們可願意像詩人一樣,謙卑承認自己的需要?
信主久了,你的熱情是否慢慢減退,成為老基督徒,覺得認罪是新朋友的事,自己跟神的關係卻是若即若離,除了當初信主的故事,其他一片空白?
詩人所求的三件事互為因果:「認罪悔改」,認清自己的景況,認清我是誰、神是誰。「慈愛憐憫」,信主後愈來愈明白,若非神的寶貴恩典,我們甚麼都不能。我們需要走在神的「真理道路」中,否則對神學的知識愈多,只會更容易變成保羅所說的「鳴的鑼、響的鈸」。
求神保守,盼望我們都能轉眼仰望耶穌,更深思想自己與神的關係。